“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心得体会对于记者自身以及整个新闻行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参与“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记者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新闻采编能力,更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对新闻行业的深入理解和热情。
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2023篇1
6月23日下午2时30分,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活动在“人民视云”在线开播。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行业类媒体及部分省区市的十多位新闻工作者围绕不同主题,用一线新闻故事讲述自己践行“四力”的感受和体验。我省各地市媒体新闻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基层干部群众在线感受了来自新闻工作者的正能量,收获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
为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共同组织开展了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活动,十多位演讲人参加了当天的网络直播巡讲。活动通过优秀记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的形式,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一支践行“四向四做”要求的新闻工作队伍。
用帧帧镜头留住“一带一路”背后的温暖与感动,用“一把尺子”践行新闻工作者舆论监督的职责,用一份报纸为党和人民搭起连心桥……巡讲者们用最真实的新闻,展示最朴实的情感,传递最有温度的故事。当听到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梦醒用一件普通消防衣记录下消防员们的坚守与使命时,网友“喻忆安”感动地在屏幕下方留言:“消防员战士,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是我心中伟大的英雄!”
一个个真情讲述,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反响。直播一开始,现场点赞数就达到3.6万。网友“诸雁枫”评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发掘事实真相,奔走在新闻最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一条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新闻工作者“於平”真情表态:“秋毫虽细握非轻,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记录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用手中的笔和话筒、镜头,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见证城市新发展,传递社会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间故事、梦想讲给大家听。”
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2023篇2
影片之前,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新闻从业者的使命任务是什么?影片之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最大的体悟,大概就是好记者们好故事中的两个字:“家”和“国”,在她们的笔下和镜头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好记者们的笔尖和镜头所向,有最平凡的普通人,也有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大事。国的强盛,是桂嘉晨亲历,亲见,亲闻的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就,是李承泽激动万分讲述的一带一路。小家成大国,英雄,可以是伟岸的,也可以是“渺小”。他们可以是泽仁拉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中的阿爸们,也可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终身”的承诺的钟扬,更可以是最最平民百姓的赵家和和张丽丽。在这些报道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家和国,更是新闻的温度和记者们的精神。
体悟之二,好记者讲好故事,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线。崔真真的三双鞋的故事,无不让我们谨醒,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从业者提出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新闻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加快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情怀固然重要,倘若没有有力的方式将重要的新闻报道出去,那么这个新闻也毫无意义。
最后,我觉得主持人结尾的那句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了,所谓新闻从业者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望共勉!
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2023篇3
我们为好故事而感动,更为那些记录好故事,讲述好故事的新闻工作者而感动。而这感动来源于好记者对于初心的坚守。就像记者王颖所讲: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我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的使命任务,而此刻我更找到了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那颗初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当下,对新闻业、对记者提出了诸多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媒介生态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始终牢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作为在路上的新闻人,我们要以好记者为榜样,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好记者讲好故事心得体会2023篇4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在抗疫一线发展党员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激励一线人员坚定信念、顽强斗争,满怀信心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
赢战“拐点”,全民“皆兵”。最前“疫”线“党员先上”紧抓救治,基层干部牢牢掌握防控主动权的“制胜法宝”,把防护知识带到群众“家门口”,送到“心里头”,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铸就抗疫“钢铁长城”。
旗帜立“言”,“主心骨”引导上不偏题。危急关头,党组织就是主心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一声令下,9000多万党员闻“令”而动,这场阻击战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优势。各部门、各领域“下沉”管理,排查走访、不漏一人,密切配合、联防联控,特别是当前复工复产关键时刻,更是保障“兜底”与人文关怀相互支撑,办好“民生事”,维护安定有序。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把这场战“疫”作为“赶考”路上的“试金石”“磨刀石”,基层干部能否“立得起来”“站得住脚”,“两手抓”能否“入脑入心入行”,都是在检验是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且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基础考题”。
分类打“点”,“贴心人”服务上不间离。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讲“群众话”、办“群众事”,是基层干部的永恒“坐标”。要从群众视角出发,精耕细作防控要点,明晰“给谁看、怎么给、给的效果如何”,先锋“智囊团”模范带头、主动发声,稳定民心、互动答疑,“大喇叭、小喇叭”“双驱”联动走访宣传防控新政策、新知识,引导群众依法防控、科学研判,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为疫情防控出谋划策。要深入“疫”线抓“热点”“暖点”,合理划分受众对象,以人说事、以事传人,依靠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志愿者等基层力量,针对老、少年,青、中年年龄层精准宣传战“疫”内容,科学运用防控方式,引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团结凝聚“家庭圈”“同事圈”“朋友圈”,共筑“连心桥”。
优化通“道”,“滚动条”路径上不梗阻。好风凭借力,然而,只靠电话了解情况,靠材料宣传防控,这种“拿来主义”实在不可取。指出“条块畅达”是作为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领导指挥体系的重要要求之一,基层干部作为政府与沟通媒体、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保证信息渠道通畅、透明尤为重要。近日各地陆续公布辟谣专区、举报热线,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要与群众主动互动,破除因信息“堵塞”、专业“不通”而低效甚至无效知悉,助力防控发动。要唯实、精准反映疫情第一线问题,沟通及时客观,不隐瞒、不漏报,宣传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对妄加揣测、断章取义“标题党”等行为,要以专业的视角评论解读,增强精准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带有偏颇性言论,“随大流”混淆视听。
集中聚“面”,“云存储”统筹上不缺项。上面“催得紧”“要得急”,下面“跑得快”填表抗“疫”,让基层干部在抗“疫”中疲于应付。铁路“实名制购票”系统利用大数据后台筛查出“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集中信息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统一“归口”管理,加大信息综合,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和时间作用到“实事”“综合面”上。要在防控中统筹各方能力,保障防控硬件设施,特别是培养综合协调和信息整理能力,把好经验、好办法覆盖“云”上分享,善于分析总结、凝聚合力。同时,为避免防控疫情陷入形式主义“窠臼”,要深刻认识到主线不抓牢、纸上得“虚感”,会如“空心肌体”般监测不力、防控不实,坚决抵制人浮于事、信息杂乱。
主动开“灯”,“稳定器”执行上不打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严从实监督就是保障制度落实的“稳定器”,从维护制度权威出发,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职能部门要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保证监督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维持高压态势。为避免制度“空转”“打滑”,要结合防控实际和涉及范围,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善用“红黑榜”激励、警示基层干部,形成“惯性”监督动作,横向到边、执行到底。另外,“立言”先“立德”,要主动接受监督,练就“政治慧眼”,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防控工作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负责,始终自警自省、慎独慎微,锻造成为“能打胜仗”的“硬核”先锋队伍。
“疫”线鏖战正酣,基层干部有“制胜法宝”,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凯旋定有期!